關於我們 Calvin 的經歷
Calvin是一位成功創業家,分別在補習社 (Calvin Science) 和YouTube (CS 實驗室) 娛樂等生意均有建樹。在成長過程,觀察身邊的人在各行業均有其他發展,其中亦見有人會「幫」身邊朋友「買」不同的保險。而與大家經歷或類同,買完保險後再覆查或想贖回時,每項保險的投資部份都未如當初預期,又或是當初幫你的代理經已離職,保單亦變成了「孤兒單」。
而對購買者來說,最基本的購買方向是否都被引導錯誤?
例如:要買一個手袋,首先要知道自己買手袋用於哪個場合,其次才是功能性。但很多時會被功能性帶著走,而忽略了場合。
就有如購買保險時最基本的保險概念也未必分得清楚,過了幾年也不記得自己買的保險分類到底是人壽?危疾?醫療?意外?應如何分佈才是合理的狀態?
近年坊間亦推出很多儲蓄計劃,已經不純粹是保險產品,甚至是有投資成份的工具。所以Calvin亦會將自己所購入的股票和過往所購買的儲蓄計劃作出比較。
購買者的迷思
對購買者來說,在缺乏作出權衡的知識下,最直接就是———聽保險代理的話,而保險代理亦是聽保險公司的話。最終不同客戶,購買結果大同小異。
對於普羅大眾來說,容易跌入的陷阱是,對自己所購買的產品並不認識。這裡所指的並不是一些條款細項,而是該購產品的概念和種類都不認識。就像剛才提及手袋的例子,你的手袋用在哪一個場合?正如:行山時你不會拿一個名牌小手袋;穿了套西裝也不會背書包返工。這個大方向是購買者需要理清的概念,這是第一。
第二方面,客人和保險代理某程度上是涉及利益衝突。計劃對客人或對保險代理利益較多?是因為佣金較多或是對客人最好?這都是比較難去破解的問題,因為當中牽涉了對彼此間的信任。可能對方是你的朋友或者對方很有親和力,最終都是:「一個信字」
現實上,當一個全職經紀都要靠佣金生活、開飯,在各樣支出下,是否每次加單都是為你著想?大家亦好明白也是人之常情。
Calvin 與團隊的角色
Calvin 在離開全職教育工作後成功創業多年,人生閱歷豐富。這些經歷使Calvin能正確地為客戶提供切身合適的策劃,盡量避免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Calvin 雖然已經成功上岸,但眼見此行業有以上弊端,亦決心打破此弊病。他曾經亦是過來人,明白客人與保險經紀的角色與關係。
一個人走或者會走得更快,但一班人走才會走得長遠,所以Calvin與他的團隊將以公司作單位,有資深秘書、會計做backup,提供免費諮詢。務求服務更多客人,以客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,以忠誠建立長遠關係。
